煤化工简介
《煤化工》(CN:14-1142/T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煤化工》刊登内容为(1)煤化工基础理论研究、煤化工行业技术进展、边缘学科发展动态;(2)煤化工行业科研、设计、生产等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3)煤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操作经验、技改、环保、节能;(4)煤化工新建项目可行性探讨、工艺技术路线选择与评价、新建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等。
杂志文章特色
1、《煤化工》稿件力求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晰。欢迎采用电子邮件、打印件、电子版方式投稿。
2、《煤化工》文章请附摘要、关键词;并请提供准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单位的对应英文内容。
3、《煤化工》综述性稿件控制在7000字以内,其它类型的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来稿请提供尽量详细的第一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简介、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E-mail等。
5、来稿文责自负,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务请注意保密问题;稿件一般在3个月内给出处理意见,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备份。
6、文章属地、厅级及以上单位立项的课题成果,请在文章首页左下角注明课题全称和批号。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生产与技改,开发与应用,简讯,实验研究,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与开发,分析与探讨,技术进展,统计数据,专题评述,问题探讨,政策导向,煤化工产业动态:标题新闻,研究与探讨,生产工艺与设备,模拟与优化,市场分析,煤化工产业动态,试验研究,分析与研究,生产实践与技改,实验、模拟与优化,项目动态,发展论坛,产业分析,分析、优化与探讨,产业新闻,实验/试验研究,化工设备,分析与讨论,研发与应用,生产技改,技术经济分析,专题讨论,技术改造,流程模拟与分析,热点聚焦,综述,研究进展,中试试验,标准讨论,书讯,煤化工产业新闻(2019.1—2 月),专家论坛,分析测定,计算分析,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下游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行业分析,研究进展综述,园区规划,产业汇总,废水处理,节能与环保,设备开发,项目管理,工程采购,产业运行,产业发展,行业热点,化工计算,产业与市场
摘要:介绍了煤化工的起源及不同时期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煤化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及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化学品的发展趋势;提出将煤作为化工原料置换石油、天然气,将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置换燃煤,以减轻大气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建议发展以煤制化学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结合CO2捕集和地质封存技术,将置换出的石油、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助力能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摘要:发展煤制天然气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可减少直接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缓解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天然气供需情况和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概况,探讨了目前发改委已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盈利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以及"十三五"规划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的进展、工艺技术及装备能力现状。以某40亿m3/a煤制天然气项目为例,对项目的经济性进行了粗略测算,得出煤价是影响项目收益的关键因素。最后对中国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摘要:针对褐煤利用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能源转化效率和经济性问题,对褐煤干燥成型能耗和热解提质能耗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气化技术优化选择和恰当的产品组合,提高褐煤利用经济性。同时对褐煤化工过程的废气、废水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废气、废水治理的强化措施:通过源头消减、强化过程控制、采用先进技术等措施对特征污染物进行治理,实现废气的超低排放和废水的零排放。
摘要:烟气脱硫工艺的选择不仅影响脱硫效率,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介绍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核心和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为核心的两种烟气脱硫工艺路线。以青海矿业集团4×260 t/h动力锅炉为对象,从脱硫效率、多污染物脱除、技术成熟度、投资费用、能耗、运行成本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脱硫工艺的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具有工艺简单、环境影响小、可协同脱除SO3和Hg等多种污染物、水耗低等特点,是青海矿业集团煤制烯烃项目动力锅炉烟气脱硫的最佳方案。
摘要:为应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启动对煤制合成天然气项目经济性的影响,以中海油大同40亿m^3/a煤制合成天然气项目为例,根据《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规定,核算了该项目的碳排放量,根据历史强度下降法,预测了该项目碳排放配额缺口,测算了碳排放成本。结果显示,该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 729.176 4万t CO2当量/a,项目进入稳定期后碳配额缺口为85万t CO2当量/a,碳排放成本为7 899万元/a;生命周期内碳配额缺口均值为65万t CO2当量/a,碳排放成本均值为5 557万元/a,对企业经济效益将有较大影响。
点评详情